——記安徽省蕪湖市無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 張春
我是來自安徽蕪湖無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張春,自1996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獻到“三農”工作,為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默默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一、始于夢想,見于行動,俯身扎根“三農”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對農村和農民有一種純樸厚重的情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對于農民的苦和農業技能的缺乏印象深刻,總想著自己能為家鄉的農業多做點什么。1996年10月中專畢業后,我主動要求改派到了當時無為縣最偏遠的山區鄉鎮農技站——原百勝鄉農技站,因為那里尚無正式學校畢業的“科班”人員,也更需要補充新鮮農技力量。
工作以后,我深入生產一線,從試驗觀察記載到病蟲情監測,騎著自行車一遍遍的穿梭在全鄉16個行政村的田間地頭,向書本學習、向老農請教。憑著一股不怕吃苦、勤奮好學的精神及多年的積累沉淀,讓自己慢慢的從一個青澀農校學生成長為一個業務精通的行家里手,從一名基層農技人員變成了全市農技推廣的領路人。
近些年,我在農業實用技術和農業理論知識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的成績:先后參與兩項省級地方標準的制定,在《現代農業科技》等國家級優秀農業類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并在2019年被省農業農村廳聘為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棉花專業品種審定委員。
二、甘于奉獻,善謀善為,傾心服務“三農”
在擔任縣農技推廣中心中層干部后,我對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不僅要善謀事,更要能成事。
(一)當好“參謀家”,助力脫貧攻堅。2016年,我被組織委以主抓全縣農業特色產業扶貧的重任后,積極主動地投身到產業扶貧這個任務重、責任大的政治性工作中,一方面為全縣農業產業發展出謀劃策,另一方面組織農業推廣項目實施、做好示范引領。五年來,通過精心謀劃和團結協助,全縣特色種養業扶貧工作在全省特色種養業扶貧考核中名列前茅,農業特色產業得到了大幅提升。
(二)當好“探索家”,主持示范試驗。農技推廣,示范先行,每項技術的應用、試驗的論證、項目的落地,我都要親自主持、全過程了解,科學掌握試驗示范成果,細致研判技術推廣應用價值。五年來,我領導農技推廣團隊承擔了水稻、油菜和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的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技術推廣,共建立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32個,智慧蕪湖大米示范基地31個,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片40個;推廣南粳46、寧香粳9號等水稻新品種65萬畝;推廣水稻側深施肥、水稻控緩釋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新技術200多萬畝;累計為農民節本增收6.94億元。特別是2018年連續三年參與了“十三五”國家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建專項的實施,共推廣稻-麥周年兩熟綠色豐產增效技術模式面積達186萬畝,累計為農民增收3.7億元。在做好示范帶動的同時,同步主持開展多項“三新”試驗。五年來,共主持開展了水稻、油菜品種對比,油菜毯狀苗工廠化育苗移栽,水稻側深施肥肥料篩選,水稻肥料3414等試驗30多項,為全市農業提質增效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保證。
(三)當好“教練員”,傳播農技知識。試驗示范是讓農戶‘看到’,而技術知識傳播是讓農戶‘學到’,我們自身業務水平必須不斷提高,才能適應新形勢下農業發展的需要。為進一步提升自己,跟上生產需要,我先后通過自學考試取得了安徽農業大學農業推廣大專學歷及農學專業本科學歷、中央黨校法律本科學歷,并將所學所悟傳播到村舍田間、農戶心頭。2011年以來,我利用節假日,走村入戶,深入基層,為他們提供技術、信息上的指導和幫助,每年對5個科技示范戶和100個輻射戶全程技術指導,年均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時間達150天以上。2018年以來,通過舉辦和參加各類農業培訓班、送科技下鄉、現場觀摩會等科技宣傳活動,培訓指導農戶5000多人次,得到服務對象的一致好評和充分信任。
三、收獲榮譽,感恩回饋,接續投入“三農”
二十多年來,我從意氣奮發的青年,到鬢有白發的壯年,也取得了一些榮譽,有“安徽省農業特色產業扶貧先進工作者”“蕪湖市五一勞動獎章”“無為縣第四批拔尖人才”“無為市最美扶貧干部”等,我深知,這是組織對我的肯定,也是對我的鞭策,我將一如既往的全力投入到家鄉的三農事業,帶好無為農技推廣這個隊伍,在鄉村振興的偉業中實現人生的價值,在農業現代化的征程上留下深深的腳印。